人物側寫

 

珍惜感情的文化盛宴(李隆進)

它是一個很傳統的的文化,難能可貴的不只是宗教祭典,更重要的是那份惜情、悲天憫人的情懷,這樣的精神也展現在普度後的救濟上,即使時代轉變,依然是符合當代精神、充滿正面意義的,是我個人希望推廣的一種文化。

為什麽說是惜情,因為早期漢人要移民台灣過黑水溝是非常不容易的,也才會有俗語說「十來六死三留一回頭」,三個留下來的,為了紀念他們同行的夥伴、宗族,普渡時邀請祂們來祭拜,祂們在台灣海峽就已經往生了,要來吃飯也不知道路,所以需要放水燈儀式接引,這是放水燈的由來。

傳統是選在農曆七月廿五,那天是退潮,水燈怎麼放都可以出去,先民真的很有智慧。

慎終追遠,這才是中元祭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意義。

成為被仰望的生命銘記(李泳亮)

小時候跟著爸爸每年出來開大會,參與放水燈花車遊行,多少幫忙一些事情彷彿是定錨般,就這樣把中元祭的成分,鑲嵌進童年記憶裡。

對我來說,十五年一次的輪值是我們特殊記憶時間的單位,專屬於基隆,更代表各姓氏宗親會裡,一個世代交接給下一個世代的傳承印記。就像是1991年李姓第一次主普,當時台灣經濟正好,宗長們又很有能力,當時壯觀設筵的普度現場,是令人難忘但又無法復刻的追憶。

不論是宗親先人的豐功偉業,或是紀錄時代變遷的意味,我生活在這就是最好的見證者,從彼時當年的年輕下一代,成為此時差不多要準備交棒給下一代,就像從高砂公園移至中正公園的主普壇,地理位置的改變也轉換我們觀看的視角,在參與過2次主普的路上,我會兢兢業業,讓中元祭不斷被仰望,傳承下去。




在基隆七月會出現的魔幻城堡(黃旭初)

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的主普壇,跟現在的位置不同,是在公園頂(委託行街區)的對面,平常是一個大人下象棋、泡茶聊天的廣場。由於委託行的興盛,那裡曾經是基隆最精華的位置,所以想當然爾,當它點上了燈,就會是一個在市中心七彩奪目的量體,是一件超級醒目的事情。

雖然大人都說小孩不要靠過去,印象中所有小孩還是都會偷偷去看當年的燈光與裝飾,雖然具體的裝飾細節不太記得了,但可以說,對那時候的我來說,那是一個印象很深而且令人興奮地時刻,後來主普壇移到了山上(中正公園)之後,每年的那種興奮感就比較淡掉了,還是懷念主普壇在公園頂對面的時候呢!



當祭典成為若即若離的生活記憶(胡維銘)

還住在街上已經是剛出生沒多久的事,自打有印象以後就已經是定居大武崙生活的記憶了。這個距離市中心十來分鐘路程而自成的生活圈,舉凡吃穿用度乃至上下學都能在方圓內解決,更有二高便捷地往返台北,因而對街上的依賴不算緊密,於是每年中元祭幾乎碰不上管制之外,甚至對主普壇三個字的第一印象還是那個設在舊址,坐車到終點站前會先經過的同名公車站。

一直到實際走進中元祭看過普度現場前,它在我心裡最多就是立在東岸山頭、農曆七月時會發光的大祭壇;當生活氣息再次從慶典氛圍中接掌城市,主普壇便又像被遺忘的角落,逐漸歸於平靜。居高臨下鳥瞰著港市街景、已成追憶懷念的蓮花高台,在祭典燈光熄滅,褪下百年民俗的外裳後,便成了讓人徘徊於此的唯一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