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普度後辦桌吃飯,碩果僅存在基隆城市限定

文/Ray Dai 攝影/林科呈、陳姵慈

中元祭的生命經驗,是或多或少鑲嵌在每個基隆人的歲月節點裡。

不論是農曆七月此起彼落的鞭炮聲響、普度現場的煙香繚繞、夜晚瞥一眼山頭上的燈火閃耀,以及活動高潮、全城狂歡的放水燈花車遊行,對比2002年起緣於法國巴黎的白晝之夜(Nuit Blanche),全城跨夜綻放的文化活動,吸引全球其他城市熱情響應,回望台灣版的濫觴,鷄籠中元祭絕對當仁不讓。

這套每年固定上演的節慶劇本,橫跨百多年來歷經大幅刪改與各式酌修,每個世代的記憶點多少都會有點不一樣,但我總會想起童年在橘色大水桶裡,用手攪和成群大冰塊,試圖在縫隙之間抽拿冰鎮飲品,抱著這些夏日祭典禮的清涼記憶,跳上普度完後的辦桌紅圓桌。

那就像是我們的第二個過年,一同用餐的不只家人,還包括封街閉巷的街坊鄰居一起,在傍晚的野生街頭現場,充斥在慶典氛圍之下。


吃飯請來請去是過去台灣社會聯繫感情的絕招

由每年主普姓氏輪值的公普,是既定會在主普壇前上演的儀軌。不過真正深入常民生活的普度現場,是包含街普、廟普、市普、工會普與漁會普等貼近生活的細節紋理。

顧名思義,由各種組織與關係連結而成的「私普」,喚起屬於這座城市下節慶限定的共鳴。在基隆流傳著「日必有祭,街必有普」的說法,是再好不過描述基隆農曆七月的普度盛況。普度儀式之後,桌上擺放的供品往往會成為下一場重頭戲的點綴元素,辦桌宴客才正要熱鬧。

不論是聘請總鋪師讓大家共同準備的牲禮入菜,或是向組織內成員收費金錢些許擺筵開桌,除了轉化牲禮供品的實質意義,邀請客人與匯聚家庭成員返家用餐,都是早期台灣社會聯繫情誼,少數且重要的機會之一。

然而現在社經地位的轉變之下,儀式之後的豐盛聚餐,開始無法成為情感綁定的理由。忙碌生活下的工作型態,也讓盡量從簡的心態搭配不再熟悉有感的信仰體驗,逐漸踏上式微之路。

但我們不想讓它僅此而已。

 

B83A0001 (1).jpg


讓我們共享基隆令人著迷的文化氣息


2020 庚子年鷄籠中元祭,由「聯姓會」輪值主普(白姓、童姓宗親會值東),身兼慶安宮主委、同時也是總統府國策顧問,當屆的主任委員童永,在為去年「中元涼伴,回家吃飯 a.k.a 基隆普度後辦桌吃起來」活動受訪的影片,就畫龍點睛提到:

「辦桌就是感情。」

時空環境之下,由鷄籠中元祭衍生出來的生活樣態,因應科儀傳統不能斷的精神使命感,剛好就被留在了基隆,但主委童永也坦言道,要回復到過去宴客擺桌就百桌的盛況,現在能維持已然實屬不易,能有年輕人接棒接力,更要支持也才有轉機。

隨著近幾年吹起的地方創生,回鄉回家之風下,我們希望百年傳統下的各種文化體驗能被重拾梳理,在所謂回基隆的基隆年輕人手裡,開出屬於新時代的文化意義。

藉由轉化沾染這座城市風土的辦桌菜色,加入從外面帶回來的養分著手,一起扛著百年傳統祭典的招牌,與大家一起尋覓於這座城市的基底,是散發多麼令人著迷的文化氣息。



我們希望鷄籠中元祭時,基隆人能回家一趟,同時也呼朋引伴歡迎來自任何地方的朋友,一起來基隆吃飯。






Previous
Previous

李所當然不簡單!邁向第三次中元祭主普輪值之路

Next
Next

創新演繹,基隆風味入菜